
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史前巨兽和牛群的壮观画面:它们大汗淋漓,鼻孔喷着粗气,奔跑在大地上发出隆隆的巨响,飞扬的尘土遮天蔽日。我在年轻时就十分喜爱这些在欧洲岩洞遗址中的壁画艺术作品。我可以想象,那些早期的画家们在巨大的岩壁上精心绘画,然后退后一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感受这些艺术的力量。
所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壁画
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在1868年被发现,那时距离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不到十年。
而法国的拉斯科岩洞和肖维岩洞分别在1940年和1994年被发现。所有这些岩洞壁画的创作时间都被进化论者假定为“数万年前”,这个假定的“年龄”从一开始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这些画作简直是太完美了,难道“穴居人”有可能创作出这样的艺术杰作吗?
拉斯科岩洞以其“欧洲野牛”的壁画而闻名。“欧洲野牛”是一种现已灭绝的强壮野牛,其词根来源于德语中的“原始牛”。它被认为是家牛的祖先,最后一头野牛于1627年在波兰死亡。欧洲野牛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地区,早期的欧洲人通过猎杀野牛来取得食物,并用其皮毛来制作衣服,用其骨头来做工具。
当游客们游览拉斯科岩洞时,他们会为4头健硕的欧洲野牛壁画而惊叹,其中最大的一头牛长达5米,在拉斯科洞中的“公牛大厅”的岩壁上奔腾(图1)。令人震惊的是,此大厅中画着共计2000个画像,其中包括雄鹿和马游过河流的图画等等。

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艺术专家们对这些精美的壁画感到无比震惊。海伦(Helen Gardner)在她所著的教科书《艺术的历程》(Art Through the Ages)中说:“早期的岩洞艺术对于人类的智慧、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历史重要性,就如同创世记在人类的堕落和救赎记载中的重要性。”她还说:“石器时代人类的这些巨大的成就……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1
恩斯特(Ernst Gombrich)在《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将这些岩洞画家称为“原始人”,却又说“他们的思考过程通常比我们更复杂”,他们对“(壁画)技术的精通是令人震惊的”2。
国际知名艺术家朱塞佩(Giuseppe Penone)说,这些画作给我们的“震惊就像我们在看西斯廷教堂或帕多瓦的乔托礼拜堂时的那种震惊的感觉一样。”3
在威廉(William Fleming) 所著经典的《艺术与思想》(Arts andIdeas)一书中,他称赞拉斯科的岩壁画说:“文字发明后的社会发展,始终没有超过史前时期纯粹的壁画记录。”4
在欣赏阿尔塔米拉岩洞后,毕加索(Pablo Picasso)绝望地哭喊道:“我们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发现。”“在阿尔塔米拉之后,一切都只是衰落。”5
进化论者宣称的“原始人”所画的壁画,怎么能得到现代艺术家们如此高度的肯定呢?为什么现代艺术家不能超越他们的壁画技巧?

壁画所展现的高超技巧
画这些岩壁画的古代艺术家在展现运动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卓越的。如何描绘运动是一种难以掌握的复杂绘画技巧,而那些岩洞画家似乎轻而易举就做到了。他们懂得如何重叠绘制图画,并熟练把握绘画的比例,还掌握了动物运动的复杂性。
艺术家朱塞佩说,肖维岩洞的画家“利用了岩壁的凹陷来增强表现出动物的形状……给人一种浮雕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技术,它给人一种画面在运动的感觉……在画作中,重复绘制的笔画给人一种动物在向前奔跑的感觉,就像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作品一样。在一幅(所谓的)35000 年前的岩壁画中发现了这一整套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与我们当今的艺术文化是如此的接近,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4
艺术评论家和专家们对绘制这些岩洞画家赞不绝口,对他们在构图和线条上的高超技艺表示惊叹,同时也对他们使用颜料的技能,如用赤铁矿、木炭和多种颜色的赭石等物质调配出多种色彩和色调表示震惊。
明暗对照是一种使用明暗对比来突出物体形状的高级技术,用于创造画面的戏剧性构图。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等欧洲艺术大师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实践并运用这种戏剧性的、复杂的技术,才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难怪专家们对那些“未受过教育”的岩洞画家竟然也能够如此精湛地运用明暗对照技术而感到惊讶。
除了明暗对照之外,岩洞艺术家们还运用了透视和景深技术,这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使用三维的形状来展现近距离和远距离空间的景物, 这些技术需高智慧才能驾驭。这些表现手法通常在当代的艺术院校内传授,并涉及各种技术和工具。我们可以在拉斯科岩洞的大黑公牛壁画(图2)中看到这种远近空间的感觉。

艰巨的辅助工作
实际上,要在不规则的岩洞石壁上绘制这些巨大的艺术作品,还需要有很多特殊的规划、管理和建筑工作。
为了绘制壁画的细节并且看清壁画的整体效果,岩洞画家使用了一系列的石灯来照明,这些石灯是通过磨平石头,并在其上挖出凹槽而制成的,在其一端还有一个手柄(图4)。

岩洞画家们还必须在并不平坦的岩洞内搭建脚手架,让他们能够在岩洞高处甚至顶部作画。创作那些岩洞壁画肯定不是临时起意的娱乐活动,而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艰巨任务。
欧内斯特(Ernest Pignon-Ernest)解释了岩洞画家们是如何解决岩壁表面和绘画之间的差别:他们甚至利用岩壁表面来增强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因为他们利用了岩石中最微小的裂缝和最轻微的曲线来作画,使他们的壁画与岩石融为一体。6
进化论备受挑战
人们对岩洞壁画高度评价,这也导致了进化论想象的“穴居人”故事长期以来备受质疑和批评——如此精美的壁画怎么可能是那些被进化论者归类为“愚昧的、未开化的穴居人”的作品呢?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挑战了流行的“人类进化史”观点。英国考古学家保罗(Paul Pettit)说:“肖维岩洞中的画作对于穴居人的时代来说实在过于宏伟了。”7,8艺术历史学家霍斯特(Horst Janson)表示,这些作品“有一种远远不是任何卑微起源能表现出来的自信和精致”。9
1880年在里斯本举行了著名的史前文明研讨会(Prehistorical Congress)否认了这些画作是“数万年前”的假想,理由是其“极高的艺术质量、罕见的保存状态、以及其惊人的艺术价值。”10由于他们始终相信史前的人类应该无法具备这样的技术和专业水平,所以这些壁画仍然让他们困惑不解。争论仍在继续,在1901年,考古学家亨利(Henri Breuil)根据进化论的年代测定方法的错误假设来推算这些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即“3.6万年”前(现代的进化论者推测这些作品画于1.5万到5万年前)。

进化论和旧石器时代的故事来基于“人类从愚昧的猿猴祖先进化”的想象。但进化的假想与这些史前岩洞壁画所展示出来的技巧和美感明显相矛盾。戏剧作家罗杰(Roger Lombard)得出以下结论:“当我来到肖维岩洞的马匹壁画前……我发现自己正在看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如此精确的线条、如此逼真的神态……毫无疑问……在这里作画的艺术家们是天才……因为他们有令人钦佩的绘画技能,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这对史前人类的传统认知……那些认为‘穴居人身穿兽皮、手持木棒’的陈词滥调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创作这些画作的人具有堪比当今最有文化的人的感知能力。我再次感到崩溃: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11
美国科学作家迈克尔(Michael Balter)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是这么说的:“当在法国肖维岩洞的岩壁上发现被描述为‘绘制精美’和‘对于他们的时代来说实在过于宏伟’的画作时,图卢兹大学的考古学家吉勒(Gilles Torsello)表示:‘肖维洞穴本质上的重要性在于它表明了智人在艺术表达方面的能力在千万年间并没有经历线性的进化,这些能力从一开始就存在。’”12

结论
人们质疑这些画作不可能是 “ 穴居人 ” 所画,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毫无根据地相信 “ 穴居人 ” 是愚昧的 “ 原始人 ”,误认为他们比现在的人类更接近进化论想象的“ 猿猴祖先 ”。而早期的批评家在一件事上是完全正确的 —— 他们质疑进化假设的年代是不可靠的。
而根据创世记的记载来看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完全合理了,那些岩洞画家们其实属于在巴别塔分散后迁徙到欧洲的人群。这发生在大约4500年前,即大洪水后的几个世纪。他们的祖先(挪亚一家人)其实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文明和科技水平,例如他们的造船技术(创6-8章,能够造出130多米长的巨大方舟),金属冶炼和加工在亚当的第7代子孙中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创4:22)。虽然有些人群在巴别塔被迫分散时可能没有继承那时所有的知识和技术,但当时所有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掌握知识和技术的潜力都与今天的人一样。
阿尔塔米拉、拉斯科、肖维的岩洞壁画艺术是对创世记记载的历史真实性的壮美见证,也是否定人类进化论的无可推诿的证据。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Gardner, H., Art through the Ag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New York 7th Edn, p. 24, 1980.
2. Gombrich, E., The Story of Art, Phaidon, Oxford, 15th Edn, pp. 20–23, 1989.
3. archeologie.culture.fr/chauvet/en/giuseppe-penone, acc. 4 Sep 2022.
4. Fleming, W. Arts and Idea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6 th Edn,p.19, 1980.
5. Owen, E., “After Altamira, all is decadence”, thetimes.co.uk, 14 Mar 2009.
6. archeologie.culture.fr/chauvet/en/ernest-pignon-ernest, acc. 4 Sep 2022.
7. Pettitt, P., Art and the Middle-to-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 in Europe: Comments on the archaeological arguments for an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antiquity of the Grotte Chauvet art, J. Human Evolution 55(5):908–917, 2008.
8. Catchpoole, D., Chauvet Cave controversy, Creation 31(2):35,2009; creation.com/chauvet-cave.
9. Janson, H.W., A History of Art,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p.18, 1962.
10. See en.wikipedia.org/wiki/Marcelino_Sanz_de_Sautuola acc. 4 Sep 2022.
11. See archeologie.culture.gouv.fr/chauvet/en/roger-lombardot, acc.4 Sep 2022.
12. Balter M., Going deeper into the Grotto Chauvet, Science 321(5891):904–905, 2008.
本文原英文链接见:https://creation.com/cave-art.
珍妮·阿姆斯(JENNY ARMS)
文学学士、教育硕士(荣誉)
珍妮是一名受过训练的视觉艺术教师,现已退休,但仍然活跃在艺术界,继续绘画造物主所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
作者更多信息,参见:https://creation.com/jenny-a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