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3 11月 2024 16:24

惊人的菊石被掩埋于挪亚洪水之中

这种让人惊叹的菊石呈现出难以置信的彩虹色:黄色、蓝色、紫色、红色和绿色。

这些菊石的颜色是因为被掩埋后,其周围矿物质中的钡、锶、锰、钛等微量元素渗透到其壳中而自然形成的。其上显示出的彩虹色(结构色)是由螺壳表面矿物的微观结构使光波发生干涉而引起的。薄层的结构产生紫色和蓝色,较厚层的结构产生绿色、黄色和红色。

有这样光泽的化石被归类为宝石,称为斑彩石(ammolite)。1

菊石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类似于现存的鹦鹉螺、章鱼、鱿鱼和墨鱼。但菊石已经灭绝了,它们的化石没有在“白垩纪”地层之上的岩层中被发现,而“白垩纪”地层其实是在挪亚洪水上涨到最高水位时沉积下来的。“菊石(ammonite)”这个名字来自于它们螺旋状的螺壳,类似于盘绕成圆形的公羊角,以及古埃及偶像阿蒙(Ammon)的常见装饰。

菊石具有高超的工程学和生物学设计,它柔软的身体固定在螺壳末端最大的腔室中,触手可伸出螺壳之外。而螺壳较小的部分被间隔成很多小的腔室。通过调节这些小腔室内的气体量,菊石就能控制其在海水中的浮力。菊石的设计使其能在全球的海洋中繁衍众多。

© Mirecca | Dreamstime.com © Camelotimage | Dreamstime.com © Je Waibel | Dreamstime.com
图2. 另一块宝石级菊石的横切面与现存的鹦鹉螺有着类似的内部结构。鹦鹉螺为了控制自身的浮力,在其腹部有一根管串联起螺壳中的每一个小腔室,称为“连室细管”(而在菊石中这根管位于螺壳的边缘)。当鹦鹉螺要上浮时,螺壳中的水通过连室细管中血液的渗透作用被“吸”出腔室,而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就会自然地扩散到腔室内,让螺壳内充气而上浮。

上图的米克糕菊石(Placenticeras meeki), 直径53厘米,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熊爪(Bearpaw)地层出土,这被称为“白垩纪晚期”的地层面积很大,沿着落基山脉的东面山坡延伸,除了在阿尔伯塔省外,这个岩层还在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和美国的蒙大拿州露出地面。

熊爪地层掩埋着丰富的化石,包括其他贝类、硬骨鱼、鲨鱼、鳐鱼、海龟、蛇颈龙和沧龙等海洋动物,还有鸟类和陆地恐龙。熊爪地层是在挪亚大洪水淹没北美大陆时沉积的。显然,一个巨大的洪水灾难同时掩埋了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海洋、空中和陆地)巨量的生物,它们被大水淹没,迅速被泥沙掩埋,在泥沙岩层中变成了化石,才让它们保存得如此完好。

五彩斑斓的菊石彰显了创造主令人惊叹的智慧设计,也见证了创世记中淹没所有大陆的挪亚大洪水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King, H.M., Ammolite: An organic gemstone with a spectacular flash of iridescent colors! geology.com, accessed 9 Nov 2022.

 

 本文原英文链接见:https://creation.com/ammonite.    

塔斯·沃克 (TAS WALKER)
地质学理学学士荣誉学位、工程学士荣誉学位、博士学位

沃克博士曾从事发电站的设计和运作,以及煤沉积层的地质评估。他目前全时间在澳大利亚CMI做研究、演讲。

作者更多信息,参见:https://creation.com/walker.

阅读 116 次数

Please insert your API key for mailchimp.